赵祖康
拜访人次:1785次
赵祖康(1900—1995)字静侯,江苏松江(今属上海市)人。民国11年(1922年),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毕业后,曾在韶赣国道、广东建设厅公路处和广西梧州工务局任职。民国19年被派赴美国康乃尔大学进修道路和市政工程,并在纽约州公路处任实习工程师。次年回国,历任铁道部技士、全国经济委员会筹备处公路专员、公路处副处长、代理处长。抗战期间,任交通部公路总管理处处长、交通部公路总局局长、战时运输顾问。赵曾亲自主持修建西北、西南大后方三条主要公路干线,并参与开辟战时主要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在此之前,他曾规划整修苏、浙、皖、宁、沪等省市联络公路,并制定国标、建立制度、执行监理和培训人才等工作,为全国公路联网和规范化奠定基础。
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工务局局长,解放前夕曾代理上海市市长。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和政策影响下,他毅然留在上海迎接解放。在此期间,他接受中共地下组织的指示,维护社会治安、恢复交通秩序、确保市政部门的档案财产免遭破坏,并协助军管会顺利接管。
上海解放后,历任市人民政府工务局(后改为市政工程局)局长、市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市规划建筑管理局局长、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副市长。1949年9月,他应邀赴京出席了全国科技大会筹备会议,并被选为上海科技大会筹备会议的常委。会议结束后,他被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间,一次大台风将浦东海塘大堤冲垮,大片农田被淹,人民生命财产受严重威胁。在此紧急关头,赵祖康随同陈毅市长,率领工务局工程技术人员奔赴现场指导抢修,终于堵住决口,转危为安。1950年,在反对美蒋二六轰炸抢修电力设备、飞机场的多次战斗中,他看到陈市长都亲临指导,对工程技术人员关怀备至,更深切感到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伟大。他通过工作实践和实际教育,确立了“爱国、爱党(指中国共产党,下同)、爱人民”的思想,坚持“听党的话,跟党走”,始终不渝。
1954年后,他曾先后当选为第一届至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至第七届上海市人大代表,第八、第九届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一至第四届上海市政协委员、常委,第五届市政协副主席。
赵祖康于1951年7月参加民革,并担任民革上海市分部筹备委员会委员。1955年3月民革上海市委员会成立,先后当选为第一、二届民革市委副主任委员,第三至第七届民革市委主任委员。在此期间,还先后被选为第三至第五届民革。1981年12月,被增选为民革中央副主席。1987年12月,为了贯彻培养年轻接班人的战略方针,他主动向民革组织申请让贤,被推为第八届民革上海市委会名誉主任委员。第七届民革中央领导机构改选,被推为名誉副主席。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团结民革市委领导一班人,发挥群体力量,将市委委员和民革党员中的有关专家学者组织起来,就每个时期中共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的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提出相应解决的意见和建议,向中央或上海有关政府部门献计献策。
赵祖康长期担任市政协对台工作委员会主任,并经常亲自撰写对台宣传稿件,就自己亲身经历和感受,谈祖国建设成就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中共对原国民党人员的政策,向海外广播或在海外报刊发表。改革开放以后,他虽年事日高,还经常亲自接待海外或台湾来访的人士,和他们坦诚交谈,切盼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1987年10月上海中山学社成立,他任社长,尽力沟通海峡两岸与海外关于孙中山的学术研究和交流。他将主编的《英汉道路工程辞典》一书,进行修订增补,于1978年重版发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道路工程专业的参考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