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上海老龄产业网~

手机站

App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孝老爱亲 > 捐赠帮助

让困境儿童有尊严地得到捐赠帮助,公益组织发布捐赠行为准则

所属分类:捐赠帮助 阅读次数:2637 发布时间:2024-07-15

多年来,募捐一直是公益行业的核心工作之一,而随着公益行业发生多起争议性事件,如何选择合适的捐赠对象也在困扰着捐赠人。近日,多家公益机构联合发布《困境儿童公益慈善捐赠人行为准则指南》,尝试给出专业建议,包括如何保护受助人隐私,如何避免对受助人的伤害,以及如何监督公益机构的相关工作等内容。

该指南由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组织起草,邀请了包括捐赠人代表、困境儿童及监护人代表、儿童社会工作者代表等捐赠相关方共计171人参与其中,就捐赠规范议题讨论,并访谈了20家公益组织21名代表,经过专家多轮指导修订,最终形成该指南。

协作者创始人李涛介绍,当下针对捐赠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捐赠动机及捐赠行为的影响因素方面,鲜有对捐赠人行为规范及其捐赠伦理的研究;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多从筹资方立场出发,少量研究关注捐赠方和监管部门的立场,但缺少受捐助服务对象的立场和声音。“我们认为研究中,以受助儿童为本、多方参与的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非常重要。”

一名小朋友在山东枣庄东湖公园的学雷锋献爱心活动上为留守儿童捐赠图书。 新华社发

指南的核心部分包括“捐赠伦理原则”和“捐赠行为准则”。

“捐赠伦理原则”部分提出,以困境儿童为中心,确保困境儿童的利益最大化、伤害最小化为核心;促进积极的公益捐赠,捐赠人的热情与意愿理应得到尊重和保护。指南建议,应当尊重参与并保护隐私,即,尊重困境儿童及其监护人、公益组织和相关方的人格尊严,尊重和保障困境儿童的参与权;遵循接纳、平等、非歧视和非评判的伦理原则,让困境儿童有尊严地得到捐赠帮助。指南还提出,隐私权是包括困境儿童和捐赠人在内的每个人的权利,应获得充分理解和尊重。

指南还强调了“接触适度”原则,即禁止与困境儿童有不适当的接触;如无法避免接触困境儿童,须在困境儿童及其监护人知情同意下,在公益组织专业人员的引导下,与困境儿童进行有限不敏感的互动接触。

“捐赠行为准则”部分提出,结合捐赠伦理原则,捐赠人可从对困境儿童负责、对捐赠人自身负责、对公益组织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等四个维度指导规范具体的捐赠行为。其中细分为几个类别,对困境儿童负责、对捐赠人自身负责、对公益组织负责、对社会负责。

指南提出,捐赠应以困境儿童需求为导向,了解捐赠指向的困境儿童的年龄阶段、发展特征、兴趣爱好与家庭境况,以及困境儿童对捐赠的意见和反馈;征求公益组织的专业意见,最大化保障捐赠与困境儿童需求一致;监督公益组织公平公正地评估儿童的困境和需求状况,确保将资金、物品捐赠给有需要的困境儿童。

就隐私保护指南也给出了多个具体建议,包括:

——需困境儿童及其监护人提供涉及隐私的信息时,应告知困境儿童及其监护人信息的用途、使用期限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确保涉及接触信息的相关方能够共同采取相应的隐私保护措施。

——在困境儿童及其监护人知情同意下,方可进行拍照、摄像、录音、记录等行动;应妥善保管通过捐赠获取的困境儿童资料,避免他人随意获取,避免随意使用。

——未经困境儿童及其监护人授权,不得透露和使用困境儿童及其监护人的任何隐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肖像、照片、视频等。

——即使获得授权使用困境儿童及其监护人信息,也应最大化保护困境儿童及其监护人隐私权,对公示的困境儿童及其监护人隐私信息,如姓名、肖像、住址和学校地址名称等应进行最大限度的模糊化处理。

——不应私自打听、追问与捐赠无关的困境儿童的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

值得一提的是,指南也建议捐赠人应当监督公益组织的行为。指南提出,捐赠人应监督公益组织公示捐赠流程和规范制度。同时,捐赠人应考察和选择具有完善的捐赠管理制度的合法公益组织进行捐赠。完善的捐赠管理制度包括儿童服务管理制度、捐赠流程、信息公开制度、风险管理制度、媒体宣传管理制度等。

    点赞

    收藏关注

    星级: